处理心理隐疾的哲理故事
萧萧刚结束了一段恋爱关系,她并没像有些女孩那样哭天抹泪。除了有些难过,萧萧不得不承认,自己很希望这段关系结束。
萧萧面容姣好,气质温和,挺开朗,和同事们打打闹闹。这样的女孩,不乏追求者。但萧萧总是和男生称兄道弟,一旦有人明确追求,萧萧就躲得远远。每次和一伙人出去,萧萧总是开开心心,嘻嘻哈哈,而一旦和某人单独呆在一起,萧萧就感到浑身难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一次同事过生日,因为对萧萧有点意思,便请她吃饭看电影。萧萧以为是聚会,愉快地答应了,没想到是两人聚会。萧萧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一顿饭吃得味同嚼蜡,最后几乎是逃也似的回去了。回家后,对男同事打来的问候电话,她也敷衍了事。男同事望而却步,不久找了新女友,萧萧方觉松了一口气。
后来萧萧谈了几次恋爱,不乏有一见钟情的。但萧萧很清楚,自己不会和对方长久。每次约会,她都觉得如临大敌,没有一丝一毫喜悦。最后男友都受不了她的紧张、不自然,提出分手,萧萧反觉轻松。
萧萧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问题。她的女性朋友很少。平时和女同事也能和睦相处,但很少深交,她对一般女生感兴趣的娱乐八卦兴趣不大,不喜欢参与集体性的讨论。
与父母的关系也是萧萧头疼的问题。萧萧一个人居住,几乎不打电话给父母,和父母几乎没什么交流。除了定时给父母汇钱,萧萧和父母少有额外的联系。到了节假日,萧萧也会例行公事般回家探望,但丝毫感觉不到天伦之乐,反而有折磨与煎熬之感,总是以工作为理由早早离开。
但萧萧平时在众人面前,又是一种表现。她热情开朗,和每个人都聊得很欢,经常会参加各类聚会。她最喜欢和陌生人聊天,而陌生人一旦表示希望做朋友,萧萧又会极力回避,极为恐慌。
这样矛盾的萧萧,内心深处常觉得孤独无所依托,很渴望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希望能好好谈一场恋爱。
心理分析:
萧萧的形象,有些像一颗洋葱,她把自己包裹在层层伪装之下。每剥去一层,都会呛得人泪流满面,但全部剥去之后才发现,她内心一无所有。一直陪伴她的,是长久积淀的空虚和寂寞。
这类反向型人格的基本恐惧是:一旦接纳他人,一定会被抛弃。
孩子是家庭的产物。萧萧对建立亲密关系的恐惧,更多来源于家庭。
在家里,萧萧的父母是权威,有着倨傲的传统思想,重男轻女,对女儿漠不关心。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萧萧,对父母的记忆只有两张偶尔出现、没有丝毫笑意的面孔。
外婆去世的那天,避风港忽然消失,父母没有表情的脸在萧萧心里忽然放大。对弟弟那些过分的、任性的、近乎无礼的要求,父母总挖空心思满足。而自己,只有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战战兢兢做个懂事的孩子,过早承担起一些责任。她和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却仿佛相互没有关系一般。
所有如萧萧一般,经历情感早期分离的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只是被放在了世上,却不知道是被谁放在了世上。在萧萧心里,对于亲子关系的记忆一直延续到后来,她对人处事的方式也只有这一种——以战战兢兢的态度面对身边较亲近的人,恐惧亲密关系的建立。
因为在萧萧的字典里,亲密不代表幸福,而代表更加小心翼翼。与其如此,于萧萧而言,还不如一个人来得自由。害怕和人做朋友、恐惧被人追求、伪装坚强掩饰自我,都是萧萧内心害怕的表现。
萧萧必须梳理人际交往圈,调整自己对不同人的态度。对待陌生人,对待父母和朋友,萧萧的态度完全是反的。她应该从这一点开始改正,增加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从生活琐事聊起,真心接纳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尝试着对父母朋友做出一点主动回应。一点点建立心理安全感,让心真正充实起来,而不是表面的阳光开朗。
同时,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一般原则:对待陌生人不要过分热情,对待较亲近的人要做一定的自我展露,和身边同事有更多共同活动。
最后,没必要假装快乐。好好探索一下内心,问问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味参与,一味和更多陌生人成为熟人,带来的必然是无尽困扰。不如放慢生活步骤,找到几个让自己觉得安全的活动圈,在里面伸展触角,找一找它能伸到的最远距离。
萧萧的恋爱问题可能是最困扰她的,最好能接受专业指导,按咨询师的指导一步步前进。要学会接受一个人,相处一辈子,处理心理创伤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