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中考作文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作文 篇1
语文作文在中考中是最拉分的,所以对于很多作文不太好的同学来说,就会觉得语文提分很困难,其实仔细分享语文高考卷,原来这里面是有很多窍门的,总体来说,写好语文作文很简单、也很容易。
1.摘记
在你的孩子学习写作之前,对他给你讲的故事、梦想、奇遇等等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随时摘记下来。注意:在他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的地方,不要轻易披露出家长的看法--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言谈中所显露出的隐约可见的奇妙之处备觉欣慰。
2.墙壁的魔力
孩子们都喜欢在墙壁上画呀写的。利用这种嗜好鼓起他们创造的勇气,挂一块黑板,或者找张牛皮纸贴在墙壁上,随他尽情画写。
3.笔记
使你的孩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我要去吉米家,我们打算玩垒球。"像这样信手写来,给他随时准备好纸和笔。
4.写标题
给你的孩子买本纪念册,再送给他一些图片,让他贴在纪念册里,写出每张图片的标题。
5.记日记
送给你的孩子一个日记本,鼓励他持之以恒地写日记;或者,帮助他装订一份自订的日历--留下许多空白页,使他得以记下每天的所见所闻。
6.写故事
给孩子一些稿纸,让他练习写一些短篇故事、短文或记叙一篇家史等等。
7.写信 对一个儿童来说,要想收到信件的唯一办法就是先给别人写信。鼓励他给亲友写信,或者建议他结交一位通信的伙伴。 8.触觉游戏
做一只盒子--做得大一点,抠上一个足以伸进一只拳头的窟窿。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放进里面,让他们(孩子)去摸这些东西,然后请他们描绘自己的感受。
9.荧光屏的启迪
孩子们很少懂得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演出始于写作的稿本,假如他们对手稿为何物还不甚了解,那么就到图书馆借一本给他们瞧瞧,鼓励他们创造出自己的手迹。
10.循序善诱
下一次你可以先写个开头,然后让稍大点的孩子接着写下去,确信他对此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转向绿色的街道。"不错!下一步如何走法呢?请他斟酌整个旅程的路线,用尽量完美的词句表达出来。
中考作文 篇2
广州作为岭南重镇,从西汉南越到近代民国,孕育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变幻出令人惊艳的摩登都市文化。人们常常从GDP去比较北上广深。其实广州风格不在于它多大多超级,而在于其风格至今是以岭南味为主旋律,依然活色生香。
在广州珠江以南,坐落着闻名海内外的中山大学,其校园所在地正是原来的私立教会大学岭南大学。值得一提的是,那一片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单位的百年建筑群。这些建筑掩映在最有广东水乡特色的大榕树中,每一栋是当初美国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建筑形制和广场式布置是典型的美式风格,红砖绿瓦的采用又深得岭南乡土况味。类似西洋、岭南风格相融,清末与民国时代混杂的风韵在广州还有很多,沙面建筑群、长堤建筑群、东山新河浦都是如此,令人直叹融合之妙。
除了建筑融合中西之妙,广州的饮食文化同样是在百味交融中凸显岭南之传统。在广州几乎能吃到全世界的各色食品,天南地北的口味都能在这里找到落脚点。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广州本土的饮食风味却一直没有被冲淡。就这一点来说,广州似乎胜过许多大城市,比如在北京、深圳这样的“大熔炉”,是不可能有北京菜、深圳菜的。无论是街头肠粉店,郊区农庄还是高档酒家,粤式饮食从不缺席,“一盅两件”几乎能被所有口味的人群接受。
广州与香港文化同根同源,粤语文化主导下,广州无论是电台电视节目及影视作品,还是商业广告活动,广州话一出都很容易让人共鸣。许多活灵活现的俗语多年来大行其道,诸如“落雨大,水浸街”,“新年行大运”、“游车河”、“埋单”、“企稳”、“搞掂”、“跳槽”、“一头雾水”、“恭喜发财”之类的话语都能穿越地域界限,席卷大江南北。更别说早年香港和广州的粤语流行歌,早已经成为几代国人耳熟能详的韵律,至今还被人翻唱。
有人说广州包容,这意味着她的宽容度非常大,不分民族、信仰和语言的人群都能在这里落户,开枝散叶,所以她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包容之外,广州的岭南基因
又是如此强大,无论是扒龙舟、逛花街、派利是、饮早茶、煲凉茶乃至所有的风俗人情,都有着高度的粤人“统一式”。如此“内核坚守,拥抱变化”的品质,恰恰是中国大城市在工业化狂飙中最该珍视的。广州风格范文三:网上曾经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有个后生仔整天无所事事,穿条短裤,脚上一双人字拖,吃饭也很随意,一碟肠粉,一碗艇仔粥即可满足胃口,一幅烂泥糊不上墙的'衰样。然而,他却是十几套物业的业主,虽然每月有不菲的收益,却一不开跑车,二不混夜场,每天还给父母大人煮饭煲汤。广州人崇尚闷声发大财,就是发了财不喜炫耀。低调、务实,造就了广州藏富于民,所以北方人总觉得广东人与全国不合拍,于是被讽为文化沙漠,广州人赌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起了全国第一座购书中心、也是当时全国营业面积最大的书城,如今广州是全国最喜爱阅读、购书最多的城市之。我来广州有二十多年了,也慢慢嚼出点儿广州人骨子里的脾性。其实,务实是为了给自己更大的腾挪空间。发财积蓄实力,是为了干大事,然而干大事又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建小蛮腰时,当时的设计高度是世界第一,然而市民和媒体纷纷批评政府过于追求高大上,爱出风头,于是就砍低了几十米,甘愿充当小二。务实的品格也造就了这个城市充满了浓浓的亲民风格,为政者凡事以民为先。广州贵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却是房价最低的,全国最具实力的一批房地产大鳄总部都在广州,他们不敢在这个城市里翻云覆雨,巧取豪夺,因为他们怕得罪精明善于理财的市民们。初来广州时,“唔该”“唔该”(即“谢谢”)不绝于耳,觉得广州人虚伪,然而正是这一声声的口头禅却营造了城市温馨气氛。公交车上很少见到抢座的,地铁站里排队候车成了习惯,无论人流多么密集。一位年纪大的同事说,她的女儿在上海读完大学后留下来发展,几年后还是回到广州,女儿觉得还是广州生活方便。这种方便是有时说不清,然而一离开就立马感觉到。这种生活上的便利是一种自然的传递,没有刻意装扮。北方许多食肆为了招揽顾客,营造噱头手法颇多,比如吃火锅送眼镜布,其实那块粗糙的眼镜布根本不能擦拭上千元的贵重镜片。广州人就是这样,给你方便,又不显做作;有时你略觉冷漠,那是因为主人替你想得更周全,以不损害你的利益为前提。广州人有点闷骚,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有时会撕下温情的面具,露出疯狂的面孔。广州人喜欢潮,喜欢前卫,喜欢一切标新立异的事物,所以风尚总能快内地半拍。办足球队就要拿全国冠军、亚洲冠军,请教练就要请世界名帅,请明星就要欧美大腕。前足球先生卡纳瓦罗以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广州球迷,上千球迷涌向机场相送,齐声高唱《说不出再见》,以表达广州人的感激和忠诚,以致发誓要带着微笑来、也带着微笑离开的卡帅洒下热泪而去。这就是广州风格,务实,理性,而不乏温情;低调,也会随时暴发激情。
中考作文 篇3
那是20xx年的一个冬天,时令过了大寒,天气阴沉,冷风飕飕,细雨霏霏。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农,穿一件长外套,戴一顶鸭舌帽,两手插在袖筒里,站在大堤上,久久地凝望着远处的公路。这一天,我从长沙回老家看望父母,当车子驶入乡村公路,远远看到父亲正伫立在暮色苍茫中等候,他像一幅巨大的剪影,顷刻印入我的心扉,使我激动,使我感喟,使我永远难忘。
就是那次相聚,不到两个月,父亲就过世了。当我率子女赶回老家的时候,父亲已安睡在灵床上,他双目紧闭,不再回答我的呼唤。自此,我永远失去了生我、养我、心痛我的父亲。在父亲的灵堂,我挥泪写下一副挽联:
无路堂前重见父,有时梦里听呼儿。
是夜守夜,在荧荧烛光下,我凝望着父亲,不禁想起他平凡而又富有传奇性的一生。
父亲年轻时,身高力大,血气方刚,有一种不怕鬼、不信邪的气概。我伯父邓新余是一位知识分子,大革命时期,参加和组织农民协会,被反动派杀害。那时的父亲,就时刻想着要为伯父报仇。家乡有尚武之风,年轻的父亲经常习武,虽不曾练就铜拳铁掌、飞檐走壁,但也有常人难得的功夫。乡下拴牛用的近百斤重的石锁,父亲一只手可以一连数次举过头顶。五六十斤的磨盘,他凭一只手的虎口力气,能抓着磨把平端起来。旧时为打湖草或争用水,垸村之间,常发生打群架事件。有一次,父亲一条扁担,打开数十人的围攻。父亲被抓去当壮丁,他凭机智和勇猛,杀出一条生路,逃回家里。父亲从不轻易打人,平时随和,不显山露水。然而,在方圆十几里的地方,没有人敢跟他寻衅打架。
旧时外出讨生活北方叫“闯关东”,南方叫“下华容”,因生活所迫父亲就“下华容”做过长工。父亲是作田里手,犁耙锹脚,泡粮下种,样样精通。解放前,一家老小,全靠父亲做长工和打短工维持生计。解放后,我家分了田,父亲除种田,还驾过船,放过鸭,常年在江河湖港漂泊,那是真正的栉风沐雨,风餐露宿。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是严厉的。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就规定我每天起早捡一筐野粪。有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玩,没顾上捡粪。父亲碰上了,见粪筐里是空的,又听我撒谎粪已倒田里,父亲火了,随手折下一束树枝,把我狠狠地抽了一顿。有年端午节,人家小孩都早早上堤看龙船,而父亲却命我去田里扯二道草。我只扯了田的四周,中间还有一块没扯完,便急着上岸看龙船。这时父亲恰好来了,就狠狠训道:“你哄鬼呀?你不知道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么?”接着,就和我一道把那块田的草扯完,才让我去看龙船。
父亲十分疼爱子女,而这种爱是藏在心底的,是在不言之中。在我读书的事上,父亲态度鲜明。我的祖父粗通文墨,我五六岁时,他就在煤油灯下,给我点读蒙学《三字经》、《捷径杂字》、《幼学琼林》。后来,我又在一位本家私塾先生那里读了三年《四书》、《五经》。当我准备越级上“洋学堂”的时候,母亲有些犹豫了,她对我的理想是,窝窝热热在家种田,然后收个媳妇,生一串孙子。而父亲却相反,“还是要让谋伢子读书!”有一次我因停餐回家,父亲伤心极了。他把心爱的鱼网上的铅脚割下来变卖,凑钱让我读书。读初中、高中时,要的学费更多了,父母、姐姐和姐夫,他们自己省吃俭用,每期都事先为我积攒好学费。
我参加了工作,后来调到省城。1971年,父母户口迁到长沙随我居住。当时我们夫妻两人的工资不足100元,加上3个孩子,7口之家,其生活艰难可以想见。为了帮衬我,那时年届七十的父亲就在机关打扫卫生。有时还为机关干部职工做耦煤,一天做一千多斤,他做的耦煤又结实又好烧。母亲则在“红孩子班”,帮助带小孩。后来,家庭发生不幸和变故,父母为了减轻我的负担,体谅儿子的难处,毅然回到乡下,和姐姐相依相守,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